“投行业务要紧跟国家战略导向股票配资炒股,及时对业务重点和资源布局进行调整,迎接市场变 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在科创板迎来开市五周年之际,“科创板八条”出台,标志着科创板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在这前后,“科创十六条”“ 创投17条”也相继出台,科创领域迎政策“甘霖”。
“这些政策一脉相承、循序渐进。”民生证券副总裁、投资银行事业部总裁王学春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从“科创十六条”到“科创板八条”,预计新政策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发挥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站在投行的角度,王学春称,若后续能出台一些细则更好,比如: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出台细化的评判指标,以及相应的申报上市路径,提升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在实操中的包容性;同时,并购重组支付工具可以更加灵活和丰富,例如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等。
科创板改革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从“入口”到“出口”迎来全新规则体系。投行的生态也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投行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学春认为股票配资炒股,对IPO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内控把关会持续趋严,保荐机构未来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IPO核查标准、推动IPO尽调核查的标准化,加大数字投行建设,以科技手段升级投行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业务资源更多向科技创新企业的IPO、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倾斜;进一步加大投行、投资、投研的联动,或与外部产业投资机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创新企业。
(民生证券副总裁、投资银行事业部总裁王学春)
内外合力,多举措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今年上半年证监会相继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紧接着国办印发“创投17条”。这些政策也给投行带来新的启示和变化。
“‘科创板八条’推出,作为投行,我们最关注两方面:一是对入口端提高制度包容性,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二是融资端方面,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以及并购重组机制。”王学春称。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即“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
在王学春看来,“精准识别机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由于科创企业大多处于发展早期,业务布局前瞻性强、专业性高,筛选真正的科技公司到科创板上市并不容易。需要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市场投资机构、证券服务中介机构、行业专家通力合作。
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一是建议建立更大规模的科创板行业专家库,通过由专家打分的形式,对科创板定位和科创属性进行判断;二是对于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建议申报前经科技部或工信部认可的,可以走“绿色通道”优先审核。
三是对于市场估值已经较高的未盈利企业,一方面在审核中从行业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做好问询和风险提示要求,另一方面应该相信专业投资机构尤其是专注某些细分行业的机构定价是理性和有效的,审核中可考虑给予更多包容,以避免优质成长性企业流失海外资本市场;四是鼓励保荐机构内部建立行业专家型的投行团队,深入推行投行业务行业分组机制,加深对细分领域和相应行业前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发行人找准定位。
那么,“科创板八条”的相关举措将给投行未来工作带来哪些新变化?
王学春认为,未来投行业务团队要进一步往行业专家发展,投行项目团队不仅是像以前项目承做过程中要懂法律、懂财务,更要懂行业、懂业务、懂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未来投行要更加重视与“投资+投研”的联动协同,利用好券商自身的投研、投资的资源,提高精准识别科创型企业的能力,为客户提供贯穿企业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
与此同时,投行也可借助外部力量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可以考虑与外部优秀的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战略合作,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渠道优势为产业投资基金推荐优质项目,另一方面也可借助产业投资基金的专业研究能力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的能力。”王学春称。
严监管下,项目质量和风控能力成投行“生命线”
不止科创板,整个资本市场都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今年4月份,第三个“国九条”重磅发布,开启中国资本市场新的十年。证监会及交易所紧跟着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陆续落地。
新“国九条”提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之后证监会及交易所对相关规则进行了修订并落地实施。这给拟上市企业和投行均带来了一些影响。
新规下,较多企业暂缓了上市计划。根据Wind数据,2024年5月,新增辅导备案企业数量在10家左右,而去年同期的数量在50家左右。另一方面,目前较多在审企业撤单,新规落地后新过会及新受理的企业尚不多。
“部分拟上市企业对新规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对具体审核尺度难以把握,因此这部分企业也密切关注着监管政策动态,同时准备灵活调整自身的资本市场发展策略。”王学春同时称,新规还对拟上市企业的财务合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拟上市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加大规范运作的力度,以符合新规要求。
这让投行在挑选项目时,所关注的条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王学春告诉记者,现阶段,投行挑选企业,除了要符合硬性上市标准之外,越来越重视板块定位,并且与相应板块的在审项目相比,在经营业绩、市场前景、技术含量等方面需要有充分的竞争力;财务真实性的核查方面,标准更加趋严;规范运作和公司治理方面,扩大核查范围、延长考察期限;并且关注关键少数的口碑声誉情况。
同时,新“国九条”明确,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
这也对投行的执业水平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学春认为,在此背景下,投行要严守三道内部控制防线:第一道防线,承担项目管理的首要责任;第二道防线,对投行类项目的立项、尽职调查、申报审核和持续督导等项目承做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和监督,对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实施过程管理和控制,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第三道防线,通过介入主要业务环节、把控关键风险节点,实现公司层面对投资银行类业务风险的整体管控。三道防线贯穿整个业务链条,相互制约和制衡。
“此外,还需要制定严格的重要事项核查标准并严格执行和落实,加强内控部门对项目组的负面行为监督与管控,运用信息系统、科技工具提高尽职调查效率和质量,加强投行人员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执业水平。”王学春称。
投行生态正在变化,调整业务重点
随着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投行业生态也在发生变化。
“近阶段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目标是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导市场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和优化,新的监管政策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有利于建设一个长期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虽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会给市场带来一定阵痛,但我们对资本市场的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信心。”王学春说。
从过往历史来看,王学春认为,投行业务要度过低谷期,最重要的是在保持投行人才团队稳定的基础上,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及时对业务重点和资源布局进行调整,迎接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为应对当下投行面临的周期性困境,王学春告诉记者,民生证券准备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健全内部决策和责任机制,严格防范财务造假,充分运用资金流水核查、客户供应商穿透核查、现场核验等方式,确保财务数据符合真实的经营情况;二是增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通过深化推进投行行业分组,提高投行、投资、投研间业务联动,提高投行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精准识别能力,深刻理解发掘企业的投资价值;三是要抓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机会。
并购领域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31日,今年以来已有140家上市公司更新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公告,远超过去年同期;今年A股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中,多为聚焦主业和以产业合作为目的的重大重组,包括横向整合、垂直整合、战略合作等。
同时,“壳”资源价值明显下降,2024年上半年,公告的以“买壳上市”为目的的重大重组案例仅有4例,其中两例已宣告失败,另外两例在审;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并购较为活跃。
“接下来,民生证券将从三个方面提升产业并购能力:一是利用与国联证券的并购整合契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客户;二是尽快改变投行业务团队对于IPO业务标准化模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引导投行业务人员积极开拓并购重组业务;三是持续加强‘投行+投资+投研’的业务协同模式,提高对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支付手段,从而提高投行在并购重组业务中的撮合能力。”王学春称。
除了更加注重加强并购重组业务的发展外,王学春认为,投行业的生态还在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高度,现阶段主要投行均大幅提高了IPO项目核查标准;二是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如半导体、医药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机会,增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配资网站观点